大家都知道,白酒通过降度得到低度白酒(不管是酒兑酒还是水兑酒),它是浑浊的,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降度白酒混浊的成因与白酒中醇溶性物质的种类、浓度以及白酒降度用水等有关。
1、醇溶性物质溶解度变化引起的混浊:
1977年黑龙江轻工研究所对“北大仓”酒冬天出现絮状沉淀以及“玉泉” 大曲酒尾上飘浮的油珠应用气相色谱进行鉴定,明确了这些物质均为高沸点的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及亚油酸乙酯的混合物。
这些物质在高度酒的溶解度很大,白酒降度后由于溶解度减小的溶解度减少而析出,而且它们在白酒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少,
所以在冬季白酒更易出现白色混浊。
另外,溶解度还与pH及金属离子的种类和含量有关。
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均为无色的油状物,沸点在185.5℃(1.33kPa)以上,油酸乙酯及亚油酸乙酯为不饱和脂肪酸乙酯,性质不稳定,它们都能溶于乙醇,而不溶于水。
西谷等人对烧酒混浊絮状物成分的分析结果为以下几点:
①、 絮状物质在常温下呈半固态状,pH值处于中性附近。
② 、 絮状物质由90%油脂成分及5%灰分所组成(灰分是以铁为主的化合物)。
③、 在油脂成分中85%是乙酯,剩余的15%是游离脂肪酸。
④、 与金属起凝集作用的油性物质主要是脂肪酸乙酯型,而游离脂肪酸根本不起凝聚作用。
⑤、 成品烧酒的金属含量、pH值与凝集作用密切相关。
⑥、 推论油性成分和金属的胶体化学性质与生成凝集机制是生成絮状的主要原因。
⑦、 烧酒中添加金属,使金属与油性物质相凝集,两者可使凝集物有效地除去。
我国白酒中这3种高级脂肪酸乙酯含量较多,这也是香气成分上的一大特征。
日本烧酒原酒中的高级脂肪酸含量与我国白酒大体相仿,但经贮存过滤后的成品酒,其含量大为降低。
在兰姆酒等其他蒸馏酒中含量甚微。
日本烧酒中上述3种脂肪酸乙酯含量之比一般为棕桐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为5: 2: 3,低度白酒除了酒度降低之外,其他香气成分含量也相应地减少,另外除去绝大部分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及亚油酸乙酯后,在口感上有后味短的不足,日本烧酒在除去这些油性成分后也觉得味变淡薄而辛辣。
另外,研究表明,温度与酒精浓度不仅对前面所指的3种高级脂肪酸乙酯的溶解度有影响,而且对白酒中的呈香酯类物质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 上一篇:没有啦!
- 下一篇:这些化学冷知识有多少是你不懂的?